变电站一体化直流电源系统技术规范
交直流一体化电源与传统交直流电源配置比较 以 2回交流进线+2组充电模块+2组蓄电(300A)的系统为例说明: 对比项 传统站用电源配置 交直流一体化电源 对比 节省费用 功能差别比
- 使用范围/方式:
- 功率范围:
- 电池电压:
- 安装形式:
- 亮点
- 参数
产品简介
应用领域
技术优势
产品参数
变电站一体化直流电源系统技术规范
00001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变电站一体化直流电源系统(以下简称为直流系统)的技术要求、检验规则、试验方法、标志、包装和贮运等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变(配)电站和其他电力工程直流系统的配置、订货和检验。
000012 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900.1-2008 电工术语 基本术语
GB/T 2900.11-1988 蓄电池名词术语
GB/T 2900.32-1994 电工术语 电力半导体器件
GB/T 2900.33-2004 电工术语 电力电子技术
GB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
GB/T 4365-2003 电工术语 电磁兼容
GB/T 17626.2-200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4-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5-1999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8-200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12-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GB/T 14048.11-2002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6部分:多功能电器 第1篇: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GB/T 19826-2005 电力工程直流电源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要求
DL/T 459-2000 电力系统直流电源柜订货技术条件
DL/T 637-1997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订货技术条件
DL/T 860.2-2004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第2部分:术语
DL/T 860.10-2004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第10部分:一致性测试
DL/T 5044-2004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DL/T 5155-2002 220kV~500kV变电所所用电设计技术规程
DL/T 5149-2001 220kV~500 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00001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名词术语按GB/T 2900.1-2008、GB/T 2900.11-1988、GB/T 2900.32-1994、GB/T 2900.33-2004和DL/T 860.2-2006的规定外。GB/T 19826-2005中3.1~3.18适用于本标准,并补充以下名词术语:
000013.1 一体化电源设备 integrated power supply equipment
将交流站用电源(AC)、直流操作电源(DC)、电力用交流不间断电源(UPS)和电力用逆变电源(INV)、通信用直流变换电源(DC-DC)组合为一体,共享直流操作电源的蓄电池组,并统一集中监控的成套设备。
该组合方式是以直流操作电源为核心,直流操作电源与上述任何一种电源及一种以上电源所构成的组合体,均称为一体化电源设备。
000013.2 交流站用电源(AC)AC for substation
由多个低压开关设备和相关的控制、信号、保护、调节等单元组成的一种交流配电装置。通过它由站用变压器为变电站的照明、空调及其它动力用电提供电源。
000013.3 直流操作电源(DC)DC for power control
由充电装置、蓄电池组、调压装置、配电开关和相关的控制、信号、保护、调节等单元组成的一种直流不间断电源装置。它为电力控制、信号、保护、自动装置及断路器操作机构等提供电源。
000013.4 电力用交流不间断电源(UPS)UPS for power system
由整流器、逆变器和旁路切换电器等组成的一种交流不间断电源装置。它与直流操作电源的充电装置和蓄电池组相配合,为电力监控系统的计算机等提供电源。由于与不接地系统的直流操作电源相连接,所以该装置的三端直流输入、交流输入和交流输出全为电气隔离。
000013.5 电力用逆变电源(INV)inverter for power system
由逆变器、旁路切换电器等组成的一种交流不间断电源装置。它与直流操作电源的充电装置和蓄电池组相配合,为电站的事故照明等提供电源。由于与不接地系统的直流操作电源相连接,所以该装置的直流输入与交流输出为电气隔离。
000013.6 通信用直流变换电源(DC-DC)DC-DC converter for telecommunication
一种由直流输入变换为直流输出的电源装置,输出特性满足通信电源的要求。它与直流操作电源的充电装置和蓄电池组相配合,为电站的通信设备提供电源。由于与不接地系统的直流操作电源相连接,所以该装置的直流输入与直流输出为电气隔离。
000013.7 硅堆调压装置(SCR)silicon-chain regulator
由多级硅堆(串联二极管)和其它必需的电器组成,用于监测电池组电压,将直流控制母线调节到规定范围内的装置。
000013.8 自动转换开关设备(ATSE)automatic transfer switching equipment
由一个或几个转换开关和其它必需的电器组成,用于监测电源电路,并将一个或多个负载电路从一个电源自动转换至另一个电源的电器。
000013.9 交流供电方式 AC power mode
逆变器工作时由交流电源整流提供电能的工作方式。
000013.10 直流供电方式 DC power mode
逆变器工作时由直流操作电源提供电能的工作方式。
000013.11 在线工作模式 on-line mode
交流不间断电源装置输入电压和负载在其允许范围内工作时,逆变器正常的情况下一直通过逆变器为负载供电,只有当输入电压断开、逆变器保护或故障时切换到旁路输出供电。该模式用于UPS。
000013.12 后备工作模式 reserve mode
交流不间断电源装置输入电压和负载在其允许范围内工作时,旁路电源正常的情况下一直通过旁路为负载供电,只有当旁路输入电压断开或故障时切换到逆变输出供电。该模式用于INV。
000013.13 输出波形失真度 distortion factor
线性负载下,逆变器输出波形谐波分量的方均根值对基波分量的百分比。
000013.14 动态电压瞬变范围 transient voltage variation range
逆变器输出为线性负载,在输入电压为额定值,负载由0至100%或由100%至0突变时,输出电压的变化范围。
000013.15 瞬变响应恢复时间 recovery time
逆变器输出为线性负载,在输入电压为额定值,负载由0至100%或由100%至0突变时,输出电压恢复到输出稳压精度范围内所需的时间。
000013.16 输出电流峰值系数 peak factor of output current
逆变器输出为非线性负载时,允许的大电流峰值与输出电流有效值之比。
000013.17 交流直流切换时间 AC-DC transfer time
当UPS的交流输入电压故障或恢复时,逆变器交流供电与直流供电之间完成切换的时间间隔。
000013.18 旁路逆变切换时间 bypass-inverter transfer time
从交流不间断电源输出异常或超出允差范围起,到完成由逆变输出切换至旁路输出或由旁路输出切换至逆变输出的时间间隔。
000014 技术条件
000014.1 基本技术参数
交流输入电压: 323~456V
交流输入频率: 49~51Hz
交流输入电压不对称度: ≤5%
功率因数: >0.9
输入2-19次各次谐波电流含有率:<30%
直流额定电压: 25V、50V、115V、230V
直流标称电压(Un): 24V、48V、110V、220V
充电电压调整范围: (90%~125%)Un
直流控制母线电压范围: (85%~112.5%) Un
直流动力母线电压范围: (87.5%~117.5%) Un
稳流精度: 不大于±1%(在20%~100% 输出额定电流时)
稳压精度: 不大于±0.5%(在0%~100% 输出额定电流时)
均流不平衡度: ≤5%
纹波系数: ≤0.5%
效率: >90%
设备负载等级: 负载等级为一级,即连续输出额定容量
噪声: ≤55dB(距装置1m处)
冷却方式: 采用自然冷却或强迫风冷
对时接口: IRIG-B(DC)码、PPS(秒脉冲)、PPM(分脉冲)对时
通讯接口: RS485/RS232通讯接口及以太网通讯接口
通讯规约: 103、IEC61850规约
000014.2 结构要求
4.2.1 设备宜采用柜式结构,采用以下外形尺寸:2260mm×800mm×600mm(高×宽×深)。
4.2.2 柜内端子连接应牢固可靠,应能满足长期通过额定电流要求。
4.2.3 柜体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应能承受所安装元件及短路时所产生的动、热稳定,同时不因设备的吊装、运输等情况而影响设备的性能。
4.2.4 装于柜内的继电器应能防止设备正常操作的振动而引起的误动作。
4.2.5 柜内回路与回路之间应有隔板,以防止事故的扩大。
4.2.6 柜内使用的电器元件,如开关、按钮等应操作灵活,测量仪表应满足精度要求,各类声光指示信号应能正确反映各元件的工作状况。测量仪表宜装设在柜体上方可旋转的面板上,方便仪表校验。
4.2.7 主母线、分支母线及接头应能满足长期通过电流的要求,母线应选用阻燃绝缘铜母线。柜内直流汇流排和电压小母线,在断开所有其他连接支路时,对地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0MΩ。
4.2.8 汇流排和主电路导线的相序和颜色应符合有关规定。
4.2.9 柜内底部应装有不小于25×4mm2的接地铜排,应采用铜导线引至接地网并可靠接地。
4.2.10 柜内安装的元器件应具有产品合格证,元件选型和布置等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4.2.11 元件和端子应排列整齐、层次分明、不重叠,便于维护拆装。长期带电发热元件的安装位置应在柜内上方。柜内顶板上应装有照明装置,并设置手动开关控制其开闭。
4.2.12 柜内的各种开关、继电器、仪表、信号灯、光字牌等元器件应有相应的文字符号作为标志,并与接线图上的文字符号标志一致,要求字迹清晰易辨、不褪色、不脱落、布置均匀。
4.2.13 柜门应开闭灵活,开启角不小于90o,门锁可靠。门与柜体之间应采用截面不小于6mm2的多股软铜线可靠连接。
000015 通用要求
000015.1 环境条件要求
设备正常使用的环境条件应符合GB/T 19826-2005中5.1.1和5.1.2的规定。
000015.2 主要部件技术要求
000015.2.1 蓄电池
000015.2.1.1 蓄电池类型
宜采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
000015.2.1.2 主要技术参数和要求
a) 环境温度25℃时,蓄电池浮充和均充电压参照下表1或按蓄电池厂家推荐值选取。
表1 浮充电压和均充电压
标称电压(V) |
浮充电压(V) |
均充电压(V) |
2 |
2.23~2.28 |
2.30~2.35 |
6 |
(2.23~2.28)×3 |
(2.30~2.35)×3 |
12 |
(2.23~2.28)×6 |
(2.30~2.35)×6 |
b) 环境温度25℃时,
蓄电池放电率电流和容量参照表2所示。
蓄电池放电小时数 |
放电电流(A) |
放电容量(Ah) |
10h |
0.1C10 |
C10 |
3h |
0.25C10 |
0.75C10 |
1h |
0.55C10 |
0.55C10 |
c) 阀控蓄电池在运行中电压偏差值及10h放电终止电压值参照表3的规定。运行中的阀控蓄电池应定期进行蓄电池内阻测试,当测试内阻值和历史记录相比突变50%时,应对蓄电池进行核对性放电。
表3 阀控蓄电池在运行中电压偏差值及放电终止电压值的规定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 |
标称电压(V) |
||
2 |
6 |
12 |
|
运行中的电压偏差值 |
±0.05 |
±0.15 |
±0.3 |
开路电压大小电压差值 |
0.03 |
0.04 |
0.06 |
10h放电终止电压值 |
1.80 |
5.40 |
10.80 |
d) 2V蓄电池在环境温度20℃~25℃时的浮充运行寿命为10~12年。
e) 新投产蓄电池组按规定的试验方法,10h率容量应在三次循环内应达到C10。
f) 蓄电池采用全密封防泄漏结构,外壳无异常变形、裂纹及污迹,上盖及端子无损伤,正常工作时无酸雾逸出。
g) 蓄电池极性正确,正负极性及端子应有明显标志,便于连接。极板厚度应与使用寿命相适应。
5.2.1.3 阻燃性能:蓄电池间接线板、终端接头应选择导电性能优良的材料,并具有防腐蚀措施。蓄电池槽、盖等材料应具有阻燃性,其阻燃标准应符合GB/T2408-1996中的FH-1和FV-0的阻燃等级要求。
5.2.1.4 极柱端子结构:蓄电池极柱端子设计应方便运行维护过程中的蓄电池电压、内阻测量以及蓄电池间连接条紧固,并应具有防止在运行过程发生因误碰等原因造成的蓄电池极柱间短路的措施。
5.2.1.5 安全阀动作:蓄电池在使用期间安全阀应自动开启闭合,闭阀压力应在1kPa~10kPa范围内,开阀压力应在10kPa~49kPa范围内。
5.2.1.6 气密性:蓄电池除安全阀外,应能承受50kPa的正压或负压而不破裂、不开胶,压力释放后壳体无残余变形。
5.2.1.7 蓄电池连接条压降:二个蓄电池之间连接条的压降,3I10时应不超过8mV。
5.2.1.8 防爆性能: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蓄电池外部遇明火时,不应内部爆炸。
5.2.1.9 大电流放电:蓄电池在以30I10的电流放电1分钟,极柱不应熔断,其外观不得出现异常。
5.2.1.10 蓄电池组事故冲击放电能力:蓄电池组按规定的事故放电电流放电1h后,叠加8I10的冲击电流,进行10次冲击放电。冲击放电时间为500ms,两次之间间隔时间为2s,
在10次冲击放电的时间内,直流(动力)母线上的电压不得低于直流标称电压的90%。
5.2.1.11 荷电保持能力:蓄电池封置90天后,其荷电保持能力不应低于80%。
5.2.1.12 密封反应效率:蓄电池的密封反应效率不应低于95%。
5.2.1.13 耐过充电能力:蓄电池应具有很强的耐过充能力和过充寿命。以0.3I10电流连续充电160 h后,外观应无明显变形及渗液。
5.2.1.14 封口剂性能:蓄电池在-30℃和65℃时封口剂应无裂纹及溢流。
5.2.1.15 内阻值:制造厂提供的蓄电池内阻值应与实际测试的蓄电池内阻值一致,出厂时允许偏差范围为±10%。
5.2.1.16 温度补偿系数:阀控蓄电池的温度补偿系数受环境温度影响,基准温度为25℃时,每下降1℃,单体2V阀控蓄电池浮充电压值应提高(3~5)mV。
5.2.1.17 补充充电:备用搁置的阀控蓄电池,每3个月应进行一次补充充电。
5.2.1.18 蓄电池组进行核对性放电后应及时进行充电。
5.2.1.19 制造厂家应提供的参数值范围及特性曲线:制造厂应提供蓄电池均/浮充电电压值及其范围、均/浮充电电流值及其范围、充电(恒压)电压值及其范围、充电(恒流)
电流值及其范围、浮充电压与温度关系曲线、蓄电池容量与温度关系曲线、蓄电池运行时正常的充放电周期以及蓄电池内阻参数。
000015.2.2 直流母线
000015.2.2.1 直流母线连续供电
设备在正常运行时,当发生交流电源中断或充电装置故障的情况下,直流控制母线应连续供电,且电压的瞬时波动不大于10%直流额定电压。
000015.2.2.2 直流母线电压调整
当配套蓄电池单体(2V)的数量大于52(110V系统)或104(220V系统)时,直流母线应配置调压装置,调压装置应具有手动调压功能和自动调压功能,同时满足以下要求:
a) 在调节过程中或调压装置故障时,直流(控制)母线应连续供电;
b) 硅堆调压装置的总的调整电压应不小于蓄电池组均充电压与直流额定电压的差;
c) 硅堆调压装置的每级调整电压应不超过5%直流额定电压;
d) 硅堆调压装置以20倍额定值的负荷电流冲击10ms,其硅堆不应出现开路或短路的现象;
e) 硅元件的额定电流宜为全站大持续负荷电流1.2~1.5倍及以上,硅元件的额定反向电压应为直流电源系统的标称电压2倍及以上,以保证硅元件有足够的裕度。
f) 降压硅链外壳在额定负荷下长期连续运行极限温升应不超过85℃。
000015.2.3 充电装置与高频开关电源模块
000015.2.3.1 充电装置类型和直流标称电压
a) 充电装置为高频开关模块型,高频模块个数为N+1,总模块个数不宜少于3个,不宜多于7个;
b) 充电装置直流输出标称电压为110V或220V。
000015.2.3.2 充电电压和电流调节范围
充电装置的充电电压和电流调节范围应符合GB/T 19826-2005中5.2.1.2的规定,充电装置恒流充电时,充电电流的调整范围宜为(20~100)%额定电流,恒压运行时,充电电流的调整范围宜为(0~100)% 额定电流。
000015.2.3.3 稳压精度、稳流精度和纹波系数
充电装置的稳压精度、稳流精度和纹波系数应符合GB/T 19826-2005中5.2.1.3的规定。
000015.2.3.4 直流电流和直流电压的输出整定误差
充电装置直流电流和直流电压的输出整定误差应符合GB/T 19826-2005中5.2.1.4的规定。
000015.2.3.5 限压和限流性能
充电装置的限压和限流性能应符合GB/T 19826-2005中5.2.1.5的规定。
000015.2.3.6 效率
充电装置的效率应符合GB/T 19826-2005中5.2.1.6的规定。
000015.2.3.7 功率因数
充电装置的输入功率因数应符合GB/T 19826-2005中5.2.1.7的规定。
000015.2.3.8 并机均流性能
充电装置的高频开关模块并机工作时,其均流不平衡度应符合GB/T 19826-2005中5.2.1.8的规定。在平均输出(30%~100%)额定电流条件下,均流不平衡度应小于±5%。
000015.2.3.9 保护功能
a) 模块应具有报警和运行指示灯,任何异常信号应上送到监控单元;
b) 当交流输入过压时,充电装置应具有输入过压关机保护功能,同时发出告警信号,输入正常后应能自动恢复工作;
c) 当交流输入欠压时,充电装置应具有输入欠压关机保护功能,同时发出告警信号,输入正常后应能自动恢复工作;
d) 当直流输出过压时,充电装置应具有输出过压关机保护功能,同时发出告警信号,故障排除后应能人工恢复工作;
e) 当直流输出欠压时,充电装置应发出告警信号,但不进行关机保护,故障排除后应能自动恢复正常工作;
f) 具备限流及短路保护、模块过热保护及模块故障报警功能。
5.2.3.10 高频开关电源模块应具有带电插拔更换功能,具有软启动功能,软启动时间3~8秒,防止开机电压冲击。
5.2.3.11 充电装置应具有恒流充电→恒压充电→浮充电自动切换功能,具有自动/手动进行均衡充电/浮充电切换功能。
5.2.3.12 充电装置应具有自动恢复功能,停电时间超过10分钟,能自动实现恒流充电→恒压充电→浮充电工作方式切换。
000015.2.4 监控装置要求
监控装置作为一体化电源设备的集中监控管理单元,同时监控站用交流电源、直流操作电源、UPS电源、INV电源和DC/DC电源等设备。它采用现场总线方式与各智能设备
连接为一体,对下实行分散的测量控制和统一的维护管理,对上为1或2个通信接口或网络与远方监控设备连接,实现对一体化电源设备的远程监控维护管理。
000015.2.4.1 运行监视功能
监控装置应能对下列运行信息实时检测显示:
a) 交流输入参数(电压、电流、频率、有功、无功、电度)
b) 蓄电池组充放电状态(浮充、均充、放电)及充放电电流;
c) 蓄电池组环境温度、特征点温度;
d) 蓄电池组输出电压、电流;
e) 单体电池端电压;
f) 充电装置输出电压、电流;
g) 直流控制母线电压、电流;
h) 直流系统对地电阻、对地电压;
i) UPS装置输出电压、电流、频率;
j) INV装置输出电压、电流、频率;
k) DC-DC装置输出电压、电流;
l) 交流电源供电状态和控制方式;
m) INV装置供电方式(旁路供电、逆变供电);
n) UPS装置供电方式(逆变供电、旁路供电);
o) 直流馈线断路器位置等工作状态。
000015.2.4.2 报警监视功能
监控装置应能对5.2.11中所列的报警信息实时检测显示,并将报警信息发送到综自后台。
000015.2.4.3 检测精度及检测周期
监控装置对模拟信号的检测精度:在(20%~100%)额定电流范围内,电流误差应不超过±1%;在(90%~130%)额定电压范围内,电压误差应不超过±0.5%。对状态信号和报警信号的检测周期不超过1s。
000015.2.4.4 维护管理功能
监控单元应具有下列维护管理功能:
a) 智能电池管理:具有充电、长期运行、交流中断的控制程序,能按预设的条件自动完成对电池的限流充电调节、均衡浮充转换控制和温度补偿调节。
b) 参数设置控制:监控装置不但能对电池管理的运行方式和参数进行设定,也能对UPS、INV和站用电操作的运行方式进行设定。根据设定完成对相应设备的调节、控制和运行方式变更管理,并可实现自动与手动控制选择。
c) 异常处理控制:根据电源设备的工作状态和参数变化趋势,及时准确判别异常或故障类型,并自动实施异常工况限制。
d) 历史记录维护:监控装置能将设备运行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状态和数据,根据时间条件存储起来以方便查询,可通过USB下载记录数据,它包括“告警记录”、“事件记录”、“绝缘参数记录”和“电池测试记录”。
e) 应具备自诊断功能,能够诊断内部的电路故障和不正常的运行状态,并以硬接点和报文形式给出报警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后台。监控单元的退出应不影响整个直流电源系统可靠运行。
f) 应具备自恢复功能
000015.2.4.5 四遥功能
监控装置应至少应有1个RS485/RS232和1个以太网通讯接口,可预留1个以太网通讯接口。其中RS485/RS422通讯接口具备与成套装置中各子模块通信功能,以太网通讯接口用于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通信规约宜采用IEC60870-5-103或IEC61850规约,实现以下功能:
a) 遥测:5.2.4.1中所列的模拟信息;
b) 遥信:5.2.11中所列的报警信息;
c) 遥控(可选):包括以下内容。
1、 站用电供电方式控制:电源一供电、电源二供电、分列供电、备自投供电。
2、 充电装置工作模式控制:浮充、均充、开关机。
3、 INV装置供电方式控制:逆变供电、旁路供电、停止供电。
4、 UPS装置供电方式控制:逆变供电、旁路供电、停止供电。
5、 DC/DC变换器控制:开关机。
d) 遥调(可选):包括以下内容。
1、 电池管理维护参数调节:浮充电压、均充电压、充电限流、均充时间。
2、 DC/DC变换器输出参数调节:输出电压、输出限流。
000015.2.4.6 对时功能:
监控单元至少应满足PPS(秒脉冲)、PPM(分脉冲)同步对时要求,宜能接受IRIG-B(DC)码来满足对时要求,且对时误差应不大于1ms。
000015.2.5 绝缘监察
5.2.5.1 在线绝缘监察要求应符合GB/T 19826-2005中5.2.6.1的规定,当直流电源系统的对地绝缘水平下降到低于表4的规定值时,绝缘监察装置应能显示和发出报警信号,有接点信号或标准通讯接口输出,并且能够判断接地极性。
表4 绝缘水平整定值
标称电压(V) |
220 |
110 |
普通绝缘监察水平(kΩ) |
25 |
7 |
5.2.5.2 绝缘监察装置应具备系统绝缘降低监测功能,具体如下:
a) 绝缘监察装置应具有监测正、负母线和支路绝缘降低功能。
b) 绝缘监察装置应具有监测正、负母线同时绝缘降低功能,可通过设置选择自动或手动投入方式。投入自动方式时测量时间可整定。
5.2.5.3 通信功能:绝缘监察装置为独立的智能装置,应至少有1个RS485/232通讯接口,可与直流电源系统监控单元通信。
5.2.5.4 事件记录功能:绝缘监察装置接地故障和故障恢复都应有事件记录产生,可存储不低于100次事件记录,时间记录应精确到秒,事件记录包括事件起始结束时间、接地故障和故障恢复、接地故障点位置信息。事件记录应具有掉电保持功能。
5.2.5.5 对时功能:绝缘监察装置应能通过报文与监控单元进行网络对时。
5.2.5.6 绝缘监察装置绝缘电阻测量精度应达到:母线测量允许偏差为绝缘报警整定值的±5%,支路为±10%。
000015.2.6 电压监察要求
电压监察要求应符合GB/T 19826-2005中5.2.6.2的规定。
000015.2.7 闪光信号要求
闪光信号要求应符合GB/T 19826-2005中5.2.6.3的规定。
000015.2.8 UPS和INV电源装置
000015.2.8.1 直流输入电压
UPS和DC-DC电源装置直流输入电压的变化范围不超过80%~130%直流标称电压。
000015.2.8.2 输出电压整定误差
UPS和INV电源装置的逆变输出电压通过数字方式(数字键盘、通信接口等)进行整定时,输出电压的整定误差应不超过±1%。
000015.2.8.3 输出电压稳定精度
当输入电压和负载电流(线性负载)在允许的变化范围内,UPS和INV电源装置逆变输出电压的稳定精度应不超过±3%。
000015.2.8.4 输出频率稳定范围
当输入电压和负载电流(线性负载)为额定值时,断开旁路输入,UPS和INV电源装置逆变输出频率的稳定范围应不超过50±0.5Hz。
000015.2.8.5 输出电压同步误差
当输入电压和负载电流(线性负载)为额定值时,UPS和INV电源装置的逆变输出应与旁路输入保持电压同步,其相位偏差应不超过5°。
000015.2.8.6 输出波形失真度
当输入电压和负载电流(线性负载)在允许的变化范围内,UPS和INV电源装置逆变输出波形的失真度应不超过3%。
000015.2.8.7 输出电压动态性能
在输入电压为额定值,当负载由0至100%和由100%至0突变时,或UPS输入在交流和直流之间切换时,输出电压瞬变范围应不超过±10%额定值,瞬变响应回复时间应不超过40ms。
000015.2.8.8 输出电流峰值系数
在输入电压与负载容量(非线性负载)为额定值,UPS和INV电源装置逆变输出的电流峰值系数应不小于3:1。
000015.2.8.9 直流反灌纹波电压
在负载容量(线性负载)为额定值时,UPS(直流供电)和INV电源装置逆变输出状态下对直流母线反灌纹波电压的有效值应不超过0.5%,峰峰值应不超过1%。
000015.2.8.10 交流直流切换时间
当输入电压与负载电流(线性负载)为额定值时,UPS电源装置交流供电与直流供电之间的切换时间应为0ms。
000015.2.8.11 旁路逆变切换时间
当输入电压与负载电流(线性负载)为额定值时,UPS和INV电源装置逆变供电与旁路供电之间的切换时间应不超过4ms。
000015.2.8.12 输出过载能力
a) 当输入电压为额定值,负载电流(线性负载)为125%额定值时,UPS和INV电源装置逆变输出可持续时间应不小于10min。
b) 当输入电压为额定值,负载电流(线性负载)为150%额定值时,UPS和INV电源装置逆变输出可持续时间应不小于10s。
000015.2.8.13 效率
当输入电压与负载电流(线性负载)为额定值时,不间断电源装置的整机效率应满足下列规定:
a) 额定输出容量为3kVA及以下电源装置的整机效率不小于75%(工频机)和80%(高频机);
b) 额定输出容量为3kVA以上电源装置的整机效率不小于80%(工频级)和85%(高频机)。
000015.2.8.14 功率因数
UPS电源装置的输入功率因数应不小于0.9。
000015.2.8.15 并机均流性能
具有并机功能的UPS装置并机工作时,在负载电流为50%~100%额定值时,其均流不平衡度应不超过±5%。
000015.2.8.16 保护功能
a) 当交流输入过压时,UPS装置应具有自动切换为直流供电功能,同时发出告警信号,输入正常后应能自动恢复工作;
b) 当交流输入欠压时,UPS装置应具有自动切换为直流供电功能,同时发出告警信号,输入正常后应能自动恢复工作;
c) 当直流输入过压时,UPS和INV装置应首先发出告警信号,再高过压后输出应能自动切换为旁路供电,故障排除后应能自动恢复正常工作;
d) 当直流输入欠压时,UPS和INV装置应首先发出告警信号,再低欠压后输出应能自动切换为旁路供电,故障排除后应能自动恢复正常工作;
e) 当交流输出过压时,UPS和INV装置应具有输出自动切换功能,同时发出告警信号,故障排除后应能自动恢复正常工作;
f) 当交流输出欠压时,UPS和INV装置应具有输出自动切换功能,同时发出告警信号,故障排除后应能自动恢复正常工作;
g) 当交流输出功率为>105%且≤125%额定值时,UPS和INV装置逆变输出持续时间大于10min后应自动切换为旁路供电,故障排除后应能自动恢复正常工作;
h) 当交流输出功率为>125%且≤150%额定值时,UPS和INV装置逆变输出持续时间大于10s后应自动切换为旁路供电,故障排除后应能自动恢复正常工作;
i) 当交流输出功率为>150%额定值时,UPS和INV装置应无延时自动切换为旁路供电,故障排除后应能自动恢复正常工作;
j) 交流输出配电开关应与旁路开关进行选择性配合,原则上下级过载保护配合系数≥2;
k) UPS装置应设置维护旁路回路,并具有防止误操作的闭锁措施。
000015.2.9 DC-DC电源装置 移至5.2.4前
000015.2.9.1 DC-DC装置类型和直流标称电压
a) DC-DC装置为高频开关模块型;
b) DC-DC装置直流输入标称电压为110V或220V;
c) DC-DC装置直流输出标称电压为24V或48V。
000015.2.9.2 输出电压调节范围
DC-DC装置的直流输出电压调节范围应为±10%直流标称电压。
000015.2.9.3 输出电压整定误差
DC-DC电源装置的直流输出电压通过数字方式(数字键盘、通信接口等)进行整定时,输出电压的整定误差应不超过±1%。
000015.2.9.4 稳压精度
DC-DC装置的输出稳压精度应不超过±1%。
000015.2.9.5 杂音电压
DC-DC装置的输出杂音电压应满足下列规定:
a) 电话衡重杂音电压不大于2mV;
b) 峰-峰值杂音电压不大于200mV;
c) 宽频杂音电压:3.4kHz~150kHz范围不大于100mV,150kHz~30MHz范围不大于30mV。
000015.2.9.6 输出电压动态性能
在输入电压为额定值,当负载0-50%-100%和100%-50%-0突变时,或者输入电压由额定值至规定范围的大值和小值突变时,DC-DC电源装置输出电压瞬变范围应不超过±5%额定值,瞬变响应回复时间应不超过200us。
000015.2.9.7 输出过载能力
当输入电压为额定值,负载电流(线性负载)为400A时,DC-DC电源装置输出电压不低于90%的可持续时间应不小于1s。
000015.2.9.8 直流反灌纹波电压
当负载电流(线性负载)为额定值时,DC-DC电源装置对直流母线反灌纹波电压的有效值应不超过0.5%,峰峰值应不超过1%。
000015.2.9.9 效率
DC-DC电源装置单模块额定功率<1500W或直流输入标称电压为110V的整机效率应不小于85%,其它的整机效率应不小于90%。
000015.2.9.10 并机均流性能
DC-DC电源装置的变换模块并机工作时,在负载电流为50%~100%额定值时,其均流不平衡度应不超过±5%。
000015.2.9.11 保护功能
a) 当直流输入过压时,DC-DC装置应具有输入过压关机保护功能,同时发出告警信号,输入正常后应能自动恢复工作;
b) 当直流输入欠压时,DC-DC装置应发出告警信号,但不进行关机保护;
c) 当直流输出过压时,DC-DC装置应具有输出过压关机保护功能,同时发出告警信号,故障排除后应能人工恢复工作;
d) 当直流输出欠压时,DC-DC装置应发出告警信号,但不进行关机保护,故障排除后应能自动恢复正常工作。
e) 通信电源馈线支路和通信装置负载支路应加装具备短路保护功能的馈线保护模块,馈线保护模块应符合以下要求:
1、 馈线保护模块应封装到一个完整的壳体内,不得有裸露的带电金属部分;
2、 馈线保护模块应符合GB/T17626.2-2006规定严酷等级为三级静电放电抗扰度、GB/T17626.4-1998规定严酷等级为三级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GB/T17626.5-1999规定严酷等级为三级浪涌(冲击)抗扰度抗扰度、GB/T17626.8-2006规定严酷等级为四级工频磁场抗扰度、GB/T 17626.12-1998规定严酷等级为三级振荡波抗扰度试验的要求,确保馈线保护模块不拒动和误动;
3、 馈线保护模块单元各部件和器件温升应不超过55K;
4、 通信直流电源每条馈线支路保护电器宜为两级:通信电源屏馈线保护电器和每个通信装置负载保护电器,通信电源屏馈线空气开关及馈线保护模块额定电流宜为40A或32A,通讯装置屏总开关为40A,只作为普通刀开关使用,通信屏每个通信装置负载空气开关及馈线保护模块额定电流宜为16A、10A、6A及以下,从额定电流上实现级差配合;
5、 馈线保护模块能躲过通信负载冷启动电流冲击,当短路电流≥3Ie(Ie是馈线保护模块额定电流)瞬时动作,1.15Ie≥短路电流≥3Ie且母线电压高于43V延时10ms动作,1.15Ie≥短路电流≥3Ie且母线电压低于43V延时2ms动作。
000015.2.10 交流电源控制
000015.2.10.1 自动转换开关设备
自动转换开关设备(ATSE)应选择下列类型:
a) PC级ATSE;
b) CB级ATSE。
000015.2.10.2 操作运行方式
交流站用电源应具有以下三种操作运行方式:
a) 手动操作运行方式:就地通过专用手柄或控制开关人工控制ATSE的开关状态;
b) 自动操作运行方式:就地通过逻辑电路或控制器自动控制ATSE的开关状态;
c) 遥控操作运行方式:远方通过计算机通信控制ATSE的开关状态,站用电操作的控制程序应包括“电源一供电”、“电源二供电”、“分列供电”和“备自投供电”等方式。
000015.2.11 设备报警要求
当一体化电源设备发生下列情况时,但不限于此,系统应发出就地和远方报警信号。
000015.2.11.1 交流电源报警信号
a) 交流进线电源故障;
b) 交流母线电源故障;
c) 交流馈线开关跳闸。
000015.2.11.2 直流操作电源报警信号
a) 交流输入电源异常(过压、欠压、缺相);
b) 高频整流模块异常(输入输出保护告警或故障);
c) 硅堆调压装置异常(保护或故障);
d) 直流母线电压异常(过压、欠压);
e) 直流母线绝缘异常(绝缘电阻降低或接地);
f) 蓄电池组电压异常(充电过压、欠压或放电欠压);
g) 交流电源开关跳闸;
h) 充电装置输出断路(熔断器熔断或开关跳闸);
i) 蓄电池组输出断路(熔断器熔断或开关跳闸);
j) 直流馈线开关跳闸。
000015.2.11.3 UPS电源报警信号
a) UPS电源装置异常(输入输出保护告警或故障);
b) 交流馈线开关跳闸。
000015.2.11.4 INV电源报警信号
a) INV电源装置异常(输入输出保护告警或故障);
b) 交流馈线开关跳闸。
000015.2.11.5 DC-DC电源报警信号
a) DC-DC电源模块异常(输入输出保护告警或故障);
b) 直流馈线开关跳闸。
000015.2.11.6 其它报警信号
a) 设备通信异常(现场智能设备与集中监控装置通信故障);
b) 监控装置故障。
000015.2.12 设备配置要求
000015.2.12.1 交流输入电源典型配置方案
交流输入电源的配置方案可选择以下类型:
a) 一台自动转换开关设备,二路交流电源进线,单母线接线;
b) 二台自动转换开关设备,二路交流电源进线,两段单母线接线。
000015.2.12.2 直流操作电源典型配置方案
直流操作电源的配置方案可选择以下类型:
a) 一组蓄电池、一组充电装置、单母线接线;
b) 一组蓄电池、一组充电装置、单母线分段接线;
c) 一组蓄电池、二组充电装置、单母线接线;
d) 一组蓄电池、二组充电装置、单母线分段接线;
e) 二组蓄电池、二组充电装置、两段单母线接线;
f) 二组蓄电池、三组充电装置、两段单母线接线。
000015.2.12.3 UPS电源典型配置方案
UPS电源的配置方案可选择以下类型:
a) 一台UPS,自带旁路,单母线接线;
b) 二台UPS,自带旁路,一主一从串联冗余,单母线接线;
c) 三台UPS,自带旁路,二主一从串联冗余,两段单母线接线;
d) 二台UPS,自带旁路,一用一备并列冗余,单母线接线;
e) 二台UPS,自带旁路,互为备用并列冗余,两段单母线接线;
f) 二台UPS,自带旁路且有并机功能,1+1并联冗余,单母线接线;
g) N+1台UPS,不带旁路但有并机功能,N+1并联冗余,设集中旁路装置,单母线接线。
000015.2.12.4 INV电源典型配置方案
INV电源采用单机配置方案。
000015.2.12.5 DC-DC电源典型配置方案
a) 一组DC-DC变换装置,单母线接线;
b) 二组DC-DC变换装置,两段单母线接线;
c) 通讯机房与一体化电源屏均在主控室时,DC-DC电源模块可与安装一体化电源屏内,通讯机房与一体化电源屏分布在不同楼层时,DC-DC电源模块宜单独组屏,安装在通信机房内。
000015.2.12.6 设备容量、规格选择
设备配套的蓄电池组、充电装置、UPS、INV、DC-DC和配电开关或熔断器的容量规格选择应符合DL/T 5044-2004和DL/T 5155-2002的规定。
000015.2.12.7 防雷器配置要求
设备应按下列要求统一配置防雷器:
a) 交流电源进线端装设B级防雷器(Imax≥60kA);
b) 充电装置交流配电进线端装设C级防雷器(Imax≥40kA);
c) 充电装置整流模块进线端装设D级防雷器(Imax≥20kA);
d) UPS装置交流进线端装设C级防雷器(Imax≥40kA);
e) UPS和INV装置交流出线端装设C级防雷器(Imax≥40kA);
f) DC-DC装置直流输出端装设D级防雷器(Imax≥20kA)。
000015.3 安全要求
000015.3.1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设备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符DL/T 459-2000中5.4的规定。
000015.3.2 绝缘电阻
a) 设备的各独立电路与地(DC-DC输出对地除外)之间,以及无电气联系的各电路之间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0MΩ;
b) DC-DC电源装置输出与地之间的绝缘电阻不小于2MΩ,试验电压为DC500V。
000015.3.3 介质强度
a) 设备的介质强度试验(DC-DC输出对地除外)应符合DL/T 459-2000中5.5.2和5.5.3的规定;
b) DC-DC电源装置输出对地的试验电压为AC500V。
000015.3.4 冲击电压
a) 设备的冲击电压试验(DC-DC输出对地除外)应符合DL/T 459-2000中5.5.4的规定;
b) DC-DC电源装置输出对地,不要求冲击电压试验。
000015.3.5 温升
设备的温升应符合DL/T 459-2000中5.3.5的规定。
000015.3.6 耐湿热性能
设备的耐湿热性能应符合DL/T 459-2000中5.3.6的规定。
000015.3.7 防护等级
设备的防护等级应符合DL/T 459-2000中5.3.7的规定。
000015.3.8 防触电措施
设备的防触电措施应符合DL/T 459-2000中5.3.8的规定。
000015.4 电磁兼容要求
000015.4.1 抗扰度要求
000015.4.1.1 振荡波抗扰度
设备应能承受GB/T 19826-2005中5.4.1.1规定的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000015.4.1.2 静电放电抗扰度
设备应能承受GB/T 19826-2005中5.4.1.2规定的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000015.4.1.3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
设备应能承受GB/T 19826-2005中5.4.1.3规定的射频电磁场抗扰度试验。
000015.4.1.4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设备应能承受GB/T 19826-2005中5.4.1.4规定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000015.4.1.5 浪涌(冲击)抗扰度
设备应能承受GB/T 19826-2005中5.4.1.5规定的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000015.4.1.6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设备应能承受GB/T 19826-2005中5.4.1.6规定的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000015.4.1.7 工频磁场抗扰度
设备应能承受GB/T 19826-2005中5.4.1.7规定的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000015.4.1.8 阻尼震荡磁场抗扰度
设备应能承受GB/T 19826-2005中5.4.1.8规定的阻尼震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000015.4.2 电磁发射限制要求
000015.4.2.1 传导发射限值和辐射发射限值
设备的传导发射限值和辐射发射限值应符合GB/T 19826-2005中5.4.2.1的规定。
000015.4.2.2 谐波电流限值
设备的谐波电流限值应符合GB/T 19826-2005中5.4.2.2的规定。
000015.5 结构及工艺要求
设备的结构及工艺应符合GB/T 19826-2005中5.5的各项规定。
000016 检验规则和试验方法
设备的检验分出厂试验和型式试验。
000016.1 出厂试验
每台设备均应进行出厂试验,经质检部门确认后合格后方能给予出厂试验合格证。
000016.2 型式试验
在下列情况下,设备必需进行型式试验:
a) 新设计投产的设备(包括转厂生产);
b) 当设计、工艺、材料、主要元器件改变而影响到设备的性能时;
c) 停产2年以上再次生产时;
d) 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每3年进行一次型式试验。
000016.3 检验项目
型式试验和出厂试验项目见表5
表5 试验项目 |
|||||||||||
序号 |
检验项目 |
直流 操作电源 |
UPS电源 |
INV 电源 |
DC/DC 电源 |
交流 站用电源 |
|||||
型式 试验 |
出厂试验 |
型式 试验 |
出厂试验 |
型式 试验 |
出厂试验 |
型式 试验 |
出厂试验 |
型式 试验 |
出厂试验 |
||
1 |
结构及工艺检查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蓄电池容量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冲击放电能力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直流母线电压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直流母线连续供电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直流母线电压调整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
稳流精度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5 |
稳压精度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6 |
纹波系数(杂音电压)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7 |
输出整定误差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8 |
限压及限流特性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9 |
效率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
功率因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
并机均流性能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
输出频率稳定范围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
输出电压同步误差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
输出波形失真度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
输出电压瞬变范围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
瞬变相应恢复时间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
输出电流峰值系数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
直流反灌纹波电压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
交流直流切换时间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
旁路逆变切换时间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
输出过载能力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
保护功能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
绝缘监察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
电压监察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
闪光信号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26 |
设备报警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
站用电操作运行方式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28 |
监控装置运行监视功能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报警监视功能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检测精度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检测周期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维护管理功能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遥功能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 |
设备配置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30 |
噪声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
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
绝缘电阻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介质强度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冲击电压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温升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耐湿热性能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设备防护等级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防触电措施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
振荡波抗扰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阻尼震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 |
传导发射限值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辐射发射限值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谐波电流限值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表示检验项目。 b) 由于一体化电源设备可以是直流电源与表中的任何一种或多种其它电源所构成的组合体,所以一体化电源设备的试验项目需根据实际构成和表中的要求来确定。 c) 若UPS无并机功能,则不需要做并机均流试验。 |
000016.4 试验方法
000016.4.1 结构及工艺检查
结构及工艺检查按GB/T 19826-2005中6.2规定的方法。
000016.4.2 蓄电池容量试验
蓄电池容量试验按GB/T 19826-2005中6.8.1.1~6.8.1.5规定的方法。
000016.4.3 冲击放电能力试验
蓄电池冲击放电能力试验按GB/T 19826-2005中6.9规定的方法。
000016.4.4 直流母线连续供电试验
直流母线连续供电试验按GB/T 19826-2005中6.10规定的方法。
000016.4.5 直流母线电压调整试验
直流母线电压调整试验按GB/T 19826-2005中6.11规定的方法。
000016.4.6 稳流精度试验
稳流精度试验按GB/T 19826-2005中6.3.2.1和6.3.2.2规定的方法。
000016.4.7 稳压精度试验
000016.4.7.1 充电装置
稳压精度试验按GB/T 19826-2005中6.3.3.1和6.3.3.2规定的方法。
000016.4.7.2 UPS和INV装置
断开交流输入,直流输入电压在5.1规定的大值及小值范围内变化,在空载和满载(线性负载)并且输出电压波形失真度满足要求的条件下测试,按式(1)计算的稳压精度应满足5.2.8.2的规定。
稳压精度计算公式:
……………… (1)
式中:δU — 稳压精度;
UM — 输出基波电压波动极限值;
UZ — 输出电压整定值。
000016.4.7.3 DC-DC装置
DC-DC变换器直流输入电压在5.1规定的大值及小值范围内变化,输出电流(线性负载)在额定值的0~100%范围内变化,其输出电压在5.2.9.2规定范围内任一数值上保持稳定,其稳压精度应满足5.2.9.4的规定。稳压精度计算公式与充电装置计算公式相同。
000016.4.8 纹波电压试验
000016.4.8.1 充电装置
充电装置的纹波电压试验按GB/T 19826-2005中6.3.4.1和6.3.4.3规定的方法。
000016.4.8.2 DC-DC装置
当DC-DC电源装置的输入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为额定值时,在其电阻性负载上测试杂音电压,应满足5.2.9.5的规定。其中电话衡重杂音电压、宽频杂音电压用QZY11高频杂音测试仪测量,峰-峰值杂音电压用0~20MHz示波器测量。
000016.4.9 输出整定误差试验
000016.4.9.1 充电装置
充电电流整定误差试验按GB/T 19826-2005中6.4.1.1和6.4.1.2规定的方法;充电电压整定误差试验按GB/T 19826-2005中6.4.2.1和6.4.2.2规定的方法。
000016.4.9.2 UPS和INV装置
断开交流输入,直流输入电压和交流输出电压为额定值,在半载(线性负载)并且输出电压波形失真度满足要求的条件下测试,按式(2)计算的整定误差应满足5.2.8.2的规定。
……………… (2)
式中:δU — 电压整定误差;
UC — 输出电压测量值;
UZ — 输出电压整定值。
000016.4.9.3 DC-DC装置
在直流输入和输出电压为额定值,负载电流为50%额定值(阻性负载)条件下测试,按式(2)计算的整定误差应满足5.2.9.3的规定。
000016.4.10 限压特性及限流特性试验
限压特性及限流特性试验按GB/T 19826-2005中6.5.1和6.5.2规定的方法。
000016.4.11 效率试验
000016.4.11.1 充电装置
充电装置的效率试验按GB/T 19826-2005中6.6.1规定的方法。
000016.4.11.2 UPS和INV装置
分别在额定交流输入和额定直流输入条件下,测量UPS和INV满载(阻性负载)时的变换效率,应满足5.2.8.13的规定。
000016.4.11.3 DC-DC装置
在输入和输出电压为额定值,负载电流为额定值(阻性负载)条件下测试整机效率,应满足5.2.9.9的规定。
000016.4.12 功率因数试验
在6.4.11.1和6.4.11.2试验时,分别读取充电装置和UPS装置的交流输入功率因数值,应分别满足5.2.3.7和5.2.8.14的规定。
000016.4.13 并机均流性能试验
000016.4.13.1 充电装置和DC-DC装置
充电装置和DC-DC装置的均流性能试验按GB/T 19826-2005中6.7.1~6.7.4规定的方法。
000016.4.13.2 具有并机功能的UPS装置
输入电压为额定值,输出电流分别为额定值的50%和100%(线性负载),测量各UPS模块的交流输出电流,按式(3)计算的负载电流不均衡度应满足5.2.8.15的规定。
UPS并机负载电流不均衡度计算公式:
………………(3)
式中:δi —并机负载电流不均衡度;
Im ——UPS单元输出电流波动大值;
Iz ——UPS单元输出电流平均值;
IN ——UPS单元的额定输出电流值。
000016.4.14 输出频率稳定范围试验
断开UPS和INV装置的旁路输入,在额定输入电压和输出电流(线性负载)条件下,其输出频率的稳定范围应满足5.2.8.4的规定。
000016.4.15 输出电压同步误差试验
UPS和INV装置旁路输入电压为标准正弦波,在额定输入电压和输出电流(线性负载)条件下,用存储示波器测量旁路输入波形和逆变输出波形的相位差应满足5.2.8.5的规定。
000016.4.16 输出波形失真度试验
交流输入电压和直流输入电压在5.1规定的大值和小值范围内变化,分别测量空载和额定负载(线性)时的输出电压波形失真度应满足5.2.8.6的规定。
000016.4.17 动态电压瞬变范围试验
000016.4.17.1 UPS和INV装置
a) 在额定输入输出电压条件下,阻性负载在0到100%和100%到0突变时,用存储示波器记录输出电压波形,用基于半波的电压-时间积分法计算瞬变值应满足5.2.8.7的规定;
b) 对于UPS装置,在额定阻性负载电压条件下,输入电源在交流和直流之间相互切换时,输出电压瞬变值应满足5.2.8.7的规定。
000016.4.17.2 DC-DC装置
a) 在额定输入输出电压条件下,负载电流从额定值的0-50%-100%和100%-50%-0阶跃式变化,用存储示波器测量直流输出电压的时间变化波形,其超调量应满足5.2.9.6的规定;
b) 输入电压从额定值到大值和到小值突变时,用存储示波器测量直流输出电压的时间变化波形,其超调量应满足5.2.9.6的规定。
000016.4.18 瞬变响应恢复时间试验
在6.4.17的试验中,UPS和INV装置的瞬变响应恢复时间应满足5.2.8.7的规定,DC/DC装置应满足5.2.9.6 的规定。
000016.4.19 输出电流峰值系数试验
当输入电压为额定值,保持输出额定容量不变,调整非线性负载峰值电流,分别用示波器和电力多功能分析仪测量输出峰值电流(用电阻分流器采样)及输出电压和有功功率,计算输出电流峰值系数应满足5.2.8.8的规定。
000016.4.20 直流反灌纹波电压试验
蓄电池组处于浮充电状态,UPS、INV和DC-DC装置输出额定电压和电流(线性负载),直流输入接在一体化电源设备中蓄电池组的进线处,测量一体化电源设备蓄电池组进线处的纹波电压,应分别满足5.2.8.9和5.2.9.8的规定。
000016.4.21 交流直流切换时间试验
在额定输入和额定负载(阻性)时,人为模拟UPS交流供电和直流供电切换条件,用存储示波器记录输出电压波形,其切换时间应满足5.2.4.9的规定。
000016.4.22 旁路逆变切换时间试验
在额定输入和额定负载(阻性)时,人为模拟UPS和INV旁路输出和逆变输出切换条件,用存储示波器记录输出电压波形,其切换时间应满足5.2.8.10的规定。
000016.4.23 输出过载能力试验
000016.4.23.1 UPS和INV装置
按5.2.8.12规定的条件试验应满足要求。
000016.4.23.2 DC-DC装置
按5.2.9.7规定的条件试验应满足要求。
000016.4.24 保护功能试验
按DL/T 459-2000中6.4.17规定的方法。
000016.4.25 绝缘监察试验
按DL/T 459-2000中6.4.17规定的方法。
000016.4.26 闪光信号试验
按DL/T 459-2000中6.4.17规定的方法。
000016.4.27 设备报警试验
按DL/T 459-2000中6.4.17规定的方法。
000016.4.28 监控装置试验
按DL/T 459-2000中6.4.18、6.4.19、6.4.20规定的方法。
000016.4.29 噪声试验
按DL/T 459-2000中6.4.4规定的方法。
000016.4.30 设备配置检查
按5.2.12规定的条件检查应满足要求。
000016.4.31 安全要求试验
000016.4.31.1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检验
按GB/T 19826-2005中6.18.1规定的方法。
000016.4.31.2 绝缘电阻试验
按GB/T 19826-2005中6.18.2规定的方法。
000016.4.31.3 介质强度试验
按GB/T 19826-2005中6.18.3规定的方法。
000016.4.31.4 冲击电压试验
按GB/T 19826-2005中6.18.4规定的方法。
000016.4.31.5 温升试验
按GB/T 19826-2005中6.18.5规定的方法。
000016.4.31.6 耐湿热性能试验
按GB/T 19826-2005中6.18.6规定的方法。
000016.4.31.7 设备防护等级检验
按GB/T 19826-2005中6.18.7规定的方法。
000016.4.31.8 防触电措施检验
按GB/T 19826-2005中6.18.8规定的方法。
000016.4.32 电磁兼容性(抗扰度)试验
检验结果及合格判定的方法按GB/T 19826-2005中6.19.1规定。
000016.4.32.1 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按GB/T 19826-2005中6.19.2规定的方法。
000016.4.32.2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按GB/T 19826-2005中6.19.3规定的方法。
000016.4.32.3 射频电磁场抗扰度试验
按GB/T 19826-2005中6.19.4规定的方法。
000016.4.32.4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按GB/T 19826-2005中6.19.5规定的方法。
000016.4.32.5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按GB/T 19826-2005中6.19.6规定的方法。
000016.4.32.6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按GB/T 19826-2005中6.19.7规定的方法。
000016.4.32.7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按GB/T 19826-2005中6.19.8规定的方法。
000016.4.32.8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按GB/T 19826-2005中6.19.9规定的方法。
000016.4.33 电磁发射试验
000016.4.33.1 工作条件
工作条件按GB/T 19826-2005中6.20.1规定。
000016.4.33.2 合格条件
合格判定的方法按GB/T 19826-2005中6.20.2规定
000016.4.33.3 传导发射限值试验
按GB/T 19826-2005中6.20.3规定的方法。
000016.4.33.4 辐射发射限值试验
按GB/T 19826-2005中6.20.4规定的方法。
000016.4.33.5 谐波电流限值试验
a) 充电装置按GB/T 19826-2005中6.20.5规定的方法;
b) UPS装置GB/T 19826-2005中6.20.5规定的方法适用,但应断开直流输入,额定阻性负载输出。
000017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000017.1 标志
DL/T 459-2000中7.1适用,并做如下补充:
技术参数中应包含:
a) 交流额定输出电压V;
b) 交流额定输出容量kVA;
c) DC/DC额定输出电压V;
d) DC/DC额定输出电流A。
000017.2 包装
DL/T 459-2000中7.2适用。
000017.3 运输
DL/T 459-2000中7.3适用。
000017.4 贮存
DL/T 459-2000中7.4适用。
000018 其它
000018.1 随同设备供应的文件
设备出厂时配套供应的文件应符合GB/T 19826-2005中9.1的规定。
000018.2 质量保证期限
设备的质量保证期限应符合GB/T 19826-2005中9.2的规定。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交流不间断电源(UPS)配置方案
A.1 概述
计算机监控、自动化装置等设备宜选用双变换式UPS,根据设备的重要程度可选用不同的配置方案。UPS的直流输入应接在蓄电池组的输出端或动力母线上。
A.2 单机UPS
单机UPS是简单的也是常用的配置方案。
A.3 一主一从串联冗余UPS
这种配置方案采用两台相同容量的UPS,其中一台作为主机,另一台作为从机。主机的旁路输入接在从机的输出上,主机故障自动转旁路后便由从机向负载供电,适用于单AC母线接线。
A.4 二主一从串联冗余UPS
这种配置方案采用三台相同容量的UPS,其中两台作为主机,另一台作为从机。主机的旁路输入接在从机的输出上,主机故障自动转旁路后便由从机向负载供电,适用于双AC母线接线。
A.5 一用一备并列冗余UPS
这种配置方案采用两台相同容量的UPS,输出经静态开关切换装置向负载供电,适用于单AC母线接线。由于两台UPS是经同一个切换开关输出,为保证切换时间满足要求,两台UPS的旁路输入必须是同一个交流电源。
A.6 互为备用并列冗余UPS
这种配置方案采用两台相同容量的UPS,输出经静态开关切换装置分别向负载供电,适用于双AC母线接线。
A.7 1+1并联冗余UPS
这种配置方案采用两台相同容量具有并机功能的UPS,输出直接并接实现均分负载。一台故障时退出,另一台继续供电。
A.8 N+1并联冗余UPS
这种配置方案采用N+1个具有并机功能的UPS模块并联,通过集中旁路切换装置向负载供电。并联UPS模块输出实现均分负载,其中一台故障时,其余模块继续供电。